院士團隊
蔣莊德院士
趙立波博士
景蔚萱博士
蔣維樂博士
田邊博士
蔣莊德院士

1wox3kid65.jpg

蔣莊德

院士團隊帶頭人/名譽院長

MEMS傳感器基礎研發技術孵化



個人介紹

——————————————————

生于195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的博士生導師,英國伯明翰大學名譽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等。1977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機制專業,后獲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碩士學位和英國伯明翰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Ph.D)。曾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2004-2014)。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科協主席;擔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戰略研究指導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副理事長、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等;教育部“微納制造與測試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曾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機械學科評審組組長;擔任”nature”出版集團的唯一工程類雜志“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編輯、、中國工程院院刊之一“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副主編、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anufacturing”主編等。

長期從事微納制造、先進傳感技術與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在高端MEMS傳感技術及系列器件、數字化精密測量與超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的工程科技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微納米技術相關基礎理論和生物檢測技術及儀器等方面開展了創新性研究。

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勵9項,并獲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優秀骨干教師、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西安交通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突出貢獻獎等。主編論著2本,發表論文400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00余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軟件著作權15項。擔任國際重要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20余次,國際會議Plenary和Keynote等特邀報告30余次。


研究基礎與技術優勢

——————————————————

目前高溫壓力傳感器的研究主要有兩大核心問題:芯片高溫下的性能穩定性和耐高溫高壓封裝工藝。課題組在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支持下,在高溫壓力傳感器性能穩定性方面,開展了力敏元件在高溫環境下的摻雜離子變化及芯片結構層熱失配研究,解決了高溫壓力傳感器在高溫高壓作用下,測量精度發生漂移和結構蠕變等難題,為后期的溫度漂移補償提供了基礎,提高了傳感器精度穩定性和動態響應能力。另外,在封裝技術方面,針對高溫高壓作用下密封硅油泄漏和硅油物理性能變化難題,進行了高溫充油封裝工藝和無引線技術研究,解決了傳感器測量精度和穩定性的問題。針對高溫壓力傳感器的力敏芯片結構,優化研發出了適用于自動化中試生產的工藝流程,提高了中試芯片的成品率和產品一致性,促進研發成果的實用和產業化。

課題組在MEMS傳感器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知識積累,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以及學校985計劃等支持下,已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在MEMS傳感器方面,獲得2006年和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12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2005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2004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等。發表論文2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



市場應用領域與產業化前景

——————————————————

高溫壓力傳感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軍工、電力行業及發動機測試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以發動機測試為例,發動機作為汽車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著汽車的動力性能、能耗和使用成本等核心指標。在石油短缺和環保的雙重壓力下,傳統的發動機已逐漸不能滿足要求,越來越多的汽車巨頭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更高效、更節能的發動機。高燃效、低能耗、低排放發動機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在眾多方案中,缸內直噴技術正逐漸成為主流解決方案。盡管我國自主品牌轎車發動機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汽油發動機的話語權仍在國外,特別是像缸內直噴這類新型發動機核心技術與元器件仍牢牢掌握在歐美和日本公司手中。國內急需加快發動機缸內直噴關鍵技術與核心元器件的開發,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缸內直噴技術主要通過溫度、壓力、速度、氧氣傳感等多種傳感器的協作來實現,最核心的技術和元部件是用于控制高壓直噴系統壓力的共軌高溫高壓壓力傳感器,這也是限制我國缸內直噴發動機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缸內直噴壓力傳感器因長期直接工作于高溫、高壓和腐蝕等惡劣環境下,這對高溫壓力傳感器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國的汽車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2450.33萬輛和2459.76萬輛,同比增長3.25%和4.68%;納入統計范圍的65家車用發動機企業累計生產發動機2184.94萬臺,累計銷售發動機2192.29萬臺,同比分別增長3.82%和3.85%,巨大的汽車市場對發動機高溫壓力測量提出了大量需求。

另外,石油采油、測井等是高溫壓力傳感器的一個很大的市場,目前主要被國外壟斷或存在少量的國內濺射式、壓電式傳感器。試井、測井需用耐溫200℃的高頻高溫高壓(10MPa~100MPa)傳感器,采油壓裂試驗需要耐溫200℃的高頻高溫高壓傳感器;近??碧叫韪邷馗邏耗蛷娬駝拥膲毫鞲衅?,傳感器要求0.5%以上的測量精度。核工業、化爆試驗及工程爆破研究也需要高溫壓力傳感器,空氣動力學試驗、航空測試、工業試驗是高溫壓力傳感器的另一個大的市場,特點是要求耐溫高(200~400℃)、量程寬(低至數十千帕,高至數十兆帕)。

此外,通過高溫壓力傳感器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推廣,還可以將高溫壓力傳感器的核心技術輻射到其他高端傳感器產品的技術進步,從而積極推動我國在中國制造2025中智能化的進程,為智能部件或高端裝備的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趙立波博士

微信圖0.png

趙立波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介紹

——————————————————

  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微納米制造與裝備分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傳感器分會理事、全國高?;Q性與測量技術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常務副秘書長。

  在MEMS傳感器研究方面,作為第三獲獎人,獲得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06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2005年陜西省和西安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2012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5)。已發表100余篇論文,授權發明專利45,有2項成果通過教育部科技成果鑒定。

1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2012年,被評選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32013年,獲“第三屆西安青年科技人才獎”

4)2014年,獲第十屆“陜西青年科技獎”及“陜西青年科技標兵”

5)2015年,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

6)2016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科技獎勵

——————————————————

1)  2017年度,“高動態MEMS壓阻式特種傳感器及系列產品”,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趙玉龍、趙立波、田邊、蔣莊德等

2)  2007年度,“耐高溫壓力傳感器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蔣莊德、趙玉龍、趙立波

3)  2005年度,“棉條檢測硅微傳感器的研制及其應用”,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主要完成人:蔣莊德、趙玉龍、趙立波

4)  2006年度,“耐高溫壓力傳感器設計、制備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主要完成人:蔣莊德、趙玉龍、趙立波

5)  2012年度,“?;钒踩珒\狀態檢測MEMS傳感器及系統”,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主要完成人:趙玉龍、蔣莊德、田邊、王瑞、趙立波

6)  2005年度,SOI(梁膜結合)耐高溫壓力傳感器,西安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主要完成人:蔣莊德、趙玉龍、趙立波


授權發明專利

——————————————————

1)  Method of On-Line Rapid Fluid Density Measurement Using a Piezoresistive Micro-Cantilever,美國發明專利,授權號:US 13/658,639,授權日:2016.1.5,發明人:蔣莊德、張桂銘、趙立波等。

2)一種分段質量塊應力集中結構微壓傳感器芯片及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510131116.3,授權日:2017.5.17,發明人:趙立波、徐廷中、蔣莊德等。

3)一種浮雕式島膜應力集中結構微壓傳感器芯片及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510130249.9,授權日:2017.3.29,發明人:趙立波、徐廷中、蔣莊德等。

4)一種多梁式雙質量塊加速度傳感器芯片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410012680.9,授權日:2017.2.22,發明人:趙立波、許煜、蔣莊德等。

5)一種自增強圓筒式雙液體腔結構的耐高溫超高壓力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410782608.4,授權日:2017.1.11,發明人:趙立波、郭鑫、薛方正等。

6)一種基于MEMS雙加熱器的熱導率和熱擴散系數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578646.3,授權日:2016.10.19,發明人:趙立波、陳闖、蔣莊德等。

7)一種微壓力傳感器及其制備與檢測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410240293.0,授權日:2016.4.27,發明人:趙立波、李支康、蔣莊德等。

8)一種磨削力傳感器及其測量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736739.4,申請日:2013.12.26,授權日:2016.3.30,發明人:趙立波、喬智霞、薛方正等。

9)一種高溫CMUT壓力傳感器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084858.6,申請日:2013.3.15,授權日:2016.2.24,發明人:趙立波、李支康、蔣莊德等。

10)一種磁激勵壓阻拾振式MEMS諧振器的主動頻率調諧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143659.8,申請日:2013.4.23,授權日:2016.1.13,發明人:趙立波、張桂銘、蔣莊德等。

11)基于CMUT的海洋生化物質監測傳感器及其制備與測量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364961.6,申請日:2013.8.20,授權日:2016.1.13,發明人:趙立波、李支康、蔣莊德等。

12)一種基于CMUT的溫度傳感器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310084404.9,申請日:2013.3.15,授權日:2015.4.29,發明人:趙立波、葉志英、李支康、蔣莊德等。

13)  一種采用壓阻式微懸臂梁在線快速測量流體密度的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210093049.7,授權發文日:2014.1.29,發明人:趙立波、張桂銘、蔣莊德等。

14)  一種用于痕量生化物質檢測的CMUT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110399567.7,授權發文日:2014.1.27,發明人:趙立波、李支康、蔣莊德等。

15)  一種電容式微加工超聲傳感器及其制備與應用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210068766.4,授權發文日:2013.12.31,發明人:趙立波、李支康、蔣莊德等。

16)  一種基于MEMS技術的熱擴散率傳感器芯片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110401838.8,授權發文日:2013.11.27,發明人:趙立波、周睿、蔣莊德等。

17)  一種復合式MEMS密度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210126237.5,授權日:2013.11.6,發明人:趙立波、徐龍起、黃恩澤等。

18)  基于ZnO納米線陣列的壓力傳感器芯片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210126095.2,授權日:2013.11.6,發明人:蔣莊德、許煜、趙立波。

19)  一種雙C型壓電式動態軸重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110081036.3,授權日:2013.4.17,發明人:趙立波、梁建強、趙玉龍等。

20)  基于MEMS技術的同時測量流體密度、壓力和溫度的集成流體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110180191.0,授權日:2013.3.13,發明人:趙立波、黃恩澤、張桂銘等。

21)  一種復合式MEMS耐高溫超高壓力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010522858.6,授權日:2012.7.4,發明人:趙立波、郭鑫、孟夏薇等。

22) MEMS筒式耐高溫超高壓力傳感器,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1010621888.2,授權日:2012.6.31,發明人:趙立波、郭鑫、趙玉龍等。

23) 基于微機電系統技術的密度傳感器芯片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0910219371.8,授權日:2011.11.16,發明人:趙立波、黃恩澤、蔣莊德等。

24) 基于微機電系統技術的粘度傳感器芯片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號:ZL 200910219368.6,授權日:2011.8.31,發明人:趙立波、張桂銘、蔣莊德等。



景蔚萱博士

景老師x.jpg

景蔚萱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介紹

——————————————————

  景蔚萱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F為“全國微機電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36)”委員、“全國產品幾何技術規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40)”委員、“全國高?;Q性與測量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理事。主持和參與1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發表和錄用SCI期刊論文27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7項;以第1完成人獲得2016年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作為參加人曾獲2004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研究方向

——————————————————


1)微型機械電子系統(MEMS)與微米納米技術

2)MEMS傳感技術

3)微納米檢測技術



科研成果

——————————————————


1)  發表和錄用SCI期刊論文27篇(* corresponding author

[1] Fan Zhou, Weixuan Jing*, Yaxing Xu, Zhuo Chen, Zhuangde Jiang, Zhengying Wei.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ZnO nanorod-based enzymatic glucose sensor via reduced graphene oxide deposition and UV irradiation. 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9, 284: 377–385. (IF: 5.667)

[2] Weizhuo  Gao, Weixuan Jing*, Dejun Han, Fan Zhou, Zhuangde Jiang, Zhengying Wei. Modulation of stainless-steel wire sieve-supported ZnO nanorods for optimal de-ionized water/diesel oil separation.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ccepted)

[3]W.X. Jing*, J. F. Shi, Z. P. Xu, Z. D. Jiang, Z. Y. Wei, F. Zhou, Q. Wu, Q. B. Cui. Tailoring th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stainless steel wire sieve-supported Ag-doped ZnO nanowires to optimize thei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2018, 47(3): 1847-1858.(SCI: FV1RI, IF: 1.566)

[4]Fan Zhou, Weixuan Jing*, Pengcheng Liu, Dejun Han, Zhuangde Jiang, Zhengying Wei. Doping Ag in ZnO nanorod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related enzymatic glucose sensors [J]. Sensors 2017, 17, 2214. (SCI:FM3TM , IF:2.677)

[5]Weixuan Jing*, Jiafan Shi, Zhipeng Xu, Zhuangde Jiang, Zhengying Wei, Fan Zhou, Weizhuo Gao. Different etching evolution from initial to etched ZnO nanorods on substrates of dissimilar geometries [J]. Applied Physics A.  2017, 123: 513. (SCI: FA5SZ, IF:1.58)

[6]Weixuan Jing*, Yanyan Cheng, Weizhou Gao, Zhuangde Jiang, Kyle Jiang, Jiafan Shi, Fan Zhou. Differ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by varied ZnO nanorods on dissimilar stainless steel wire sieves [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7, 86: 313-321. (SCI: EG0RP, IF: 2.435)

[7]Fan Zhou, Weixuan Jing*, Qiong Wu, Weizhou Gao, Zhuangde Jiang, Jiafan Shi, Qibing Cui. Effects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ZnO nanotube array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mperometric glucose sensors [J].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2016, 56: 137~144. (SCI: EC4GT, IF: 2.264)

[8]Fan Zhou, Weixuan Jing*, Jiafan Shi, Zhuangde Jiang, Yanyan Cheng, Kun Gao. Effects of etching parameters on ZnO nanotubes evolved from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ZnO nanorods [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2(4): 4788-4796, 2016. (SCI: DC8HM, IF: 2.605)

[9]Weixuan Jing*, Fan Zhou, Weizhuo Gao, Zhuangde Jiang, Wei Ren, Jiafan Shi, Yanyan Cheng, Kun Gao. Regulating th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ZnO nanorods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spirally hierarchical structure-based glucose sensors [J].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dvances, 5: 85988-85995, 2015. (SCI: CU0BD, IF:3.840)

[10]Weixuan Jing*, Han Qi, Jiafan Shi, Zhuangde Jiang, Fan Zhou, Yanyan Cheng, Kun Gao. Effects of the geometries of micro-scale substrates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ZnO nanorod-bas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55: 403–410, 2015. (SCI: CU8SZ, IF: 2.711)

[11]景蔚萱*, 齊含, 成妍妍, 蔣莊德, 陳路加, 周帆, 王兵.  Au微球陣列跨尺度葡萄糖傳感器的制備[J].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2015, 44(11): 2918-2922. (SCI: CX6RV, IF:0.805)

[12]Weixuan Jing*, Yanyan Cheng, Han Qi, Zhuangde Jiang, Fan Zhou, Jiafan Shi, Kun Gao. Hydrothermal fabrication of ZnO nanorod-based grating patterns with arrays of optical fiber cores as templates [J]. 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 82: 124-135, 2015. (SCI: CL7GV, IF: 2.123)

[13]Weixuan Jing*, Han Qi, Lingling Niu, Zhuangde Jiang, Bing Wang, Lujia Chen, Fan Zhou, Yulong Zhao. Fabrication of spherically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with ZnO nanowires synthesized on Au and SiO2 microspheres [J]. Physica E: Low-dimensional systems and nanostructures, 56: 196~204, 2014. (SCI:AA0VP, IF: 1.904)

[14]Weixuan Jing*, Bing Wang, Lingling Niu, Zhuangde Jiang, Han Qi, Lujia Chen, Fan Zhou. Effects of Synthesizing Parameters on Surface Roughness and Contact Angles of ZnO Nanowire Films [J].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4(6): 4251-4256, 2014. (SCI: AC2NY, IF: 1.388)

[15]景蔚萱*, 周帆, 陳路加, 齊含, 蔣莊德, 王兵, 牛玲玲. 基于ZnO納米線的螺旋線形跨尺度葡萄糖傳感器的制備[J]. 高等學?;瘜W學報, 35(3): 493-498, 2014. (SCI: AD8XZ, IF:1.368)

[16]景蔚萱*, 周帆, 成妍妍, 齊含, 陳路加, 蔣莊德, 王兵. 表面形貌對螺旋線形跨尺度電化學葡萄糖傳感器性能的影響[J]. 分析化學,42(8):1077-1082,2014.(SCI: AP9GO, IF:2.095).

[17]Weixuan Jing*, Han Qi, Jiafan Shi, Zhuangde Jiang, Fan Zhou, Yanyan Cheng. Construction of 3D Arrays of Cylindrically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with ZnO Nanorod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on Optical Fiber Cores [J].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2014, 8.(SCI: AX1MH, IF: 1.871)

[18]Weixuan Jing*, Lingling Niu, Bing Wang, Lujia Chen, Zhuangde Jiang. Simulation and ZnO Nanowires-based Generation of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n an Optical Fiber Core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80: 186~192, 2013. (SCI:172ZE, IF: 2.538))

[19]景蔚萱*, 牛玲玲, 王兵, 陳路加, 齊含, 周帆, 蔣莊德. 基于ZnO納米線的圓柱形微納米跨尺度結構的制備與表征[J]. 高等學?;瘜W學報, 34(7):1585~1590, 2013. (SCI:191RA, IF:1.368)

[20]景蔚萱*, 王兵, 牛玲玲, 齊含, 蔣莊德, 陳路加, 周帆. ZnO納米線薄膜的合成參數、表面形貌和接觸角關系研究[J]. 物理學報, 62(21): 218102-1~218102-9, 2013. (SCI: 258TP, IF:1.384)

[21]Fengxia Zhao, Zhuangde Jiang, Weixuan Jing, Mingzhi Zhu, Haoliang Duan.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b-45 nm multiple linewidth samples [J]. Measurement Science Technology. 2007, 18(6): 1689~1693. (SCI: 169JU)

[22]Mingzhi Zhu, Zhuangde Jiang, Weixuan Jing. Fabrication of polypyrrole-glucose oxidase biosensor based on multilayered interdigitated ultramicroelelctrode array with containing trenches [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5, 110(2): 382~389. (SCI: 975ZI)

[23]Mingzhi Zhu, Zhuangde Jiang, Weixuan Jing. Development of disk ultramicroelectrodes based on low melting or softening point metal fibers by low temperatur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5, 551(1-2): 57~64. (SCI: 973EH)

[24]Mingzhi Zhu, Zhuangde Jiang, Weixuan Jing, Biao Yang.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of Au and low temperatur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silicon nitride for ring ultramicroelectrodes fabrication [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6, 596(2): 124~130. (SCI: 094CJ)

[25]朱明智, 蔣莊德, 景蔚萱. 亞微米級叉指型超微帶電極陣列的加工和表征[J]. 高等學?;瘜W學報. 2005, 26(5): 838~840. (SCI: 928UB)

[26]朱明智, 蔣莊德, 景蔚萱. 基于多層叉指超微帶電極陣列的葡萄糖傳感器[J]. 分析化學. 2005, 33(10): 1509~1512. (SCI: 980XP)

[27]朱明智, 蔣莊德, 景蔚萱. 金微盤電極的加工和表征 [J]. 高等學?;瘜W學報. 2006, 27(2): 233~235. (SCI: 013MV)

2)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1]景蔚萱, 齊含, 成妍妍, 蔣莊德, 陳路加, 周帆, 王兵. 一種基于球形跨尺度結構陣列的葡萄糖酶電極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14 1 0198330.6. 授權時間: 2016.06.09.

[2]景蔚萱, 齊含, 成妍妍, 蔣莊德, 王兵, 陳路加, 周帆. 一種基于三維圓柱形跨尺度結構陣列的光催化反應器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13 1 0631930.2. 授權時間: 2015.07.01.

[3]景蔚萱, 周帆, 陳路加, 牛玲玲, 王兵, 齊含, 蔣莊德. 一種基于ZnO納米線的跨尺度葡萄糖傳感器用電極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 ZL 2013 1 0000633.8. 授權時間: 2014.12.11.

[4]景蔚萱, 周貴庭, 蔣莊德, 樊哲, 牛玲玲. 一種高深寬比超微鎢電極陣列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11 1 0151609.5. 授權時間: 2013.11.06.

[5]景蔚萱, 蔣莊德, 朱明智, 周貴庭, 杜明賢, 王琛英, 趙鳳霞. 一種超微錐電極陣列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10 1 0013597.5. 授權時間: 2012.03.28.

[6]景蔚萱, 蔣莊德, 趙鳳霞, 朱明智, 韓國強. 一種納米多臺階高度樣板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06 1 0043075.3. 授權時間: 2008.08.06.

[7]景蔚萱, 何尋社. 視頻汽車黑匣子. 專利號: ZL 2006 2 0079005.9. 授權時間: 2007.04.04.

[8]景蔚萱, 何尋社. 獨立立柱式車載用x射線機. 專利號: ZL 2006 2 0079006.3. 授權時間: 2007.06.06.

[9]蔣莊德, 朱明智, 景蔚萱, 張卉, 楊彪. 一種超微錐電極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06 1 0041947.2. 授權時間: 2008.05.07.

[10]蔣莊德, 朱明智, 景蔚萱, 張卉, 楊彪. 一種微注射和微環電極復合探針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號: ZL 2006 1 0042602.9. 授權時間: 2008.05.07

[11]蔣莊德, 朱明智, 景蔚萱, 楊彪. 一種掃描電化學和光學顯微鏡探針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05 1 0022733.6. 授權時間: 2009.11.18.

[12]蔣莊德, 朱明智, 景蔚萱, 楊彪. 一種超微環電極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05 1 0096451.0. 授權時間: 2008.02.20.

[13]蔣莊德, 朱明智, 景蔚萱, 張卉, 趙鳳霞. 一種納米線寬樣板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 ZL 2005 1 0124593.3. 授權時間: 2008.02.20


蔣維樂博士

蔣維樂.jpg

蔣維樂

博士、副教授



個人介紹

——————————————————

  蔣維樂,男,漢族,陜西西安人,民盟,現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建筑學博士, 陜西省民盟科技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文化遺產現代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建筑協會室內設計分會會員,中國建筑協會藏式建筑專業委員會資深會員。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及景觀文化遺產保護方法與技術、BIM技術研究、建筑環境設計研究。

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其中權威期刊、CSSCI、重要期刊十余篇,主持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項目1項、市級項目1項、校級項目2項。參與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田邊博士

田邊.jpg

田邊

博士、副教授



個人介紹

——————————————————

      田邊,男,37歲。20113月獲西安交通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20115月至201512月擔任西安交通大學講師,20161月至今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長江學者創新團隊骨干,教育部先進傳感技術與系統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平臺副主任,西安市機械工程學會微納米制造技術分會理事兼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

——————————————————

2007年開始從事MEMS微納傳感器研究,包括高溫壓力傳感器、超高溫溫度傳感器、振動傳感器等,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西安之星,第六屆西安青年科技人才獎等多個獎勵,發表相關SCI/EI(31/16)論文47篇,申請發明專利15項,已授權9項,主持并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數項,包括國家自然基金、973、863、重大專項等。